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EHSTW

【轉載】SDGs 是什麼?台師大葉欣誠教授告訴你永續發展目標與教育的關係

文章日期:2021-11-17

文章來源:翻轉教育


SDGs 成為教育現場的熱門字,不過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認為,教育現場帶入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不能當成一門課來教,重要的是師生擁有永續發展的思維。


台師大葉欣誠教授認為SDGs是理解世界觀很好的工具,能幫助大家認識世界正發生什麼事、思考未來如何發展。黃建賓攝


本文重點摘要
-SDGs 是什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的歷史演進
-SDGs 的核心價值:多樣、包容、包括所有人
-SDGs 與永續發展教育 ESD 的關係
-SDGs 與 十二年國教 的關係

許多教案設計、學生寫小論文報告,現在都連上 SDGs。SDGs 感覺無所不包,但核心內涵是什麼?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的辦公室,從門口到牆上都貼著 SDGs17 項指標

葉欣誠教授對永續發展的國際趨勢、SDGs 脈絡有深入理解。他任職行政院環保署政務副署長期間,擔任行政院代表團團長,參與2012年 Rio+20 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並在民間團體與林務局的協助下,在場內邀集邦交國舉辦周邊會議。


現在葉欣誠教授不只教書談永續發展,地方政府、學校、民間組織,都找上他分享 SDGs,他也承接教育部計畫,在中小學推動氣候變遷教育。

就像談氣候變遷,原因、正反面現象都要系統性思考,葉欣誠教授認為談起 SDGs,也需先思考核心價值與脈絡,指出教育現場帶入 SDGs,不能當成一門課來教,重要的是師生擁有永續發展的思維框架。


以下為葉欣誠教授的第一人稱分享摘要: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不是橫空出世、天下掉下來的。我們要了解聯合國為什麼要做 SDGs?就必須了解他的原因、脈絡、核心價值。


SDGs 是什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的歷史演進


從1960年到80年,西方社會陸續開展對永續的關懷,如1962年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1972年聯合國召開首屆「人類發展會議」,發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開啟近代關注環境與永續發展。


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署、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出的「世界自然保育方略」,首度出現「永續(sustainable)」一詞,成為「永續發展」的開端;1987年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布朗特蘭報告」(The Bruntland Report)提出,「永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這是聯合國為了準備邁向21世紀舉辦的重要會議。會中通過了21世紀議程,描述人類社會應該做好的各項準備與規劃。在這之後,每隔10年就會開一次永續發展全球大會。


2000年聯合國會員國通過「千禧年宣言」,承諾在2015年前完成8項「千禧年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簡稱為 MDGs)。MDGs 有8個目標,包含消除極端貧窮與飢餓、普及教育、促進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利等。


201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舉辦全球永續發展會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大會產出的文件「The Future We Want」是人類社會、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重要基本原則,其中的內涵便包括研訂永續發展目標。里約會議後,經過聯合國長時間辯論,SDGs 17個指標才形成


SDGs 的核心價值:多樣、包容、包括所有人


2015年九月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193個會員國支持並通過「2030永續發展議程」。從此,SDGs 成為到2030年前全球各領域相互溝通的語言。當時決議文件裡的重要價值,我萃取幾個關鍵,

分別是:多樣性(diversity)、包容(inclusion)及包括所有人(no one left behind)。

SDGs 指標有不同顏色、主題,呼應不同的種族、宗教、文化,這些多樣性是我們要了解的,這便會衍伸到包容。「包容」是聯合國談永續發展的核心,也是現在整個世界的關鍵字。「包括所有人」則是包容發展的結果,指的是不會將一些人排拒在外。


SDGs 與永續發展教育 ESD 的關係


我認為在教育裡談 SDGs, 要先談「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簡稱 ESD)」,SDGs 只是現在拿來執行 ESD 的工具。


永續發展教育是為了永續發展的各種教育活動,包含各類與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不限環境領域,也強調在地文化脈絡。其中關鍵議題包括全球化、消除貧窮永續消費與生產性別平等


2005到2014年是「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的第一個10年,之後 ESD 也持續發展,如2019年聯合國宣布到2030年的 ESD 主要方針,像是 ESD 可以透過批判思考與脈絡分析,讓大眾更理解 SDGs 間的連結與競爭關係,也讓學習者取得平衡的行動方式


2017年聯合國發布一份報告,把 ESD 與 SDGs 放一起談,指出要支持世界邁向永續發展,公民基本核心能力包含:系統思考能力、預估能力、建立基準能力(Normative competency)、策略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知能力、整合解決問題能力等,這與十二年國教裡談的核心素養相近

ESD 裡重要的概念是「複雜性」,也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系統思考、批判思考等都是重要教學目標。

歸納來說,ESD 在教育過程裡談永續發展的核心精神,就是談「真的東西」。譬如疫情衝擊下很多人沒有工作,這就是真實世界,這是社會問題,不是只談環境保護就好。


永續思維裡也要具有多維度思考的能力,從時間軸思考,能想到過去、現在、未來,從空間軸來看,能從在地看到區域、全球。

跟學生談氣候變遷要從系統來看,不能只跟他講負面的,像北極熊要完蛋了、台北101大樓要被淹沒,而是要從源頭講起,這是怎麼造成、我們怎麼做還有機會?重點在於把事情正負面、系統交代完整。


我的主張是談氣候變遷教育,要談整體圖像,對氣候變遷整件事有基本理解,而不是這個要考、我就先教這個。


SDGs 與 十二年國教 的關係


現在教育部體系也在推 SDGs,但多半老師還是覺得這跟他們關係不大。我覺得永續發展是「世界觀」,能去想這個世界現在在做什麼事?大家希望往哪裡去? SDGs 是理解世界觀很好的工具和途徑。


我曾做過一個民眾氣候變遷素養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眾的「知識及格、態度正向、行動冷漠」,填答者知識有一定的水平,關於氣候變遷問題答對率約一半。


例如問民眾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是否已經出現了下降的趨勢,有50%回答了正確的答案「否」,這代表我國民眾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相關的事實,透過媒體有不錯的了解。


態度也很正向、同意該節能減碳等等,但就是不參加公民活動。我覺得台灣社會對氣候變遷的冷漠,代表我們不國際化,對全世界很多人關心的事我們不太關心。


十二年國教推動過程中,我覺得沒有融入永續發展教育概念很可惜,永續發展教育也不只是環境教育。永續發展是個上位架構,應該散在課綱各個不同地方。


我們也不能把 SDGs 當成額外一門課、專門跟大家介紹什麼是永續發展,他應該是個詮釋框架,散在每個課程裡成為指導原則,這是我認為理解 SDGs 比較正常的方法。


8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