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EHSTW

【疫情文章】後疫情時代新思維 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文章日期:2021-05-13

文章來源:生涯探索@Cheers

圖片來源:圖片由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提供提供

作者/以下內容由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COVID-19疫情被形容成是一場沒有煙硝、看不見敵人的戰爭,其對人類文明的衝擊甚至不亞於兩次世界大戰。儘管台灣防疫成功,然而全球化早已讓世界成為命運共同體,台灣自然也面臨許多考驗。其中與年輕人息息相關的就是遠距上班(work from home) 、遠距教學(study from home) 。只要回想去年此時,多少企業與教育單位,焦頭爛額地窮於應對變局,就知道「隨時準備好」是多麼重要了。


彌平產學落差 培養自學力才是王道


疫情阻隔人的流動,但學習不能片刻停歇。學校的資訊力備受考驗外、自學的議題也浮上檯面。在Cheers青年就業處境調查中,有65.6%受訪者認為學校所學無法滿足目前及未來工作上的需求,顯見產學落差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但與其說是學校「不接地氣」,更大原因可能是在於時代的變化太快,學子在校時許多工作尚未出現,學校自然也就沒教;此外,學子們如果選擇與所學無關的領域就業,產學的交集也更加模糊。


在花旗基金會與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合辦的《青年無畏論壇》中,與會來賓:從念造船系的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局長陳瑞嘉、由理工男搖身一變成為企管系教授的淡江大學產學組組長楊立人、到成大都市計畫系畢業後耕耘社群平台有成的知識型網紅志祺77,甚至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曾廣芝,也是公衛出身。這場論壇可說是真實演繹了產學落差的現況。



這也是花旗銀行《邁向成功之路計畫》(Pathway to progress) 選定16~24歲年輕人作為協助對象的主因,因為全球年輕人的失業率居高不下。該計劃將在全球挹注1億美金來幫助正處於失業或急需工作的年輕人,而花旗在台灣也已經投注了5000萬台幣幫助了超過1000名年輕人。


談到學用落差,花旗(台灣)銀行政府事務暨公共事務長潘玲嬌表示︰由於花旗是跨國企業,經常會透過視訊會議交換彼此工作狀況,她發現台灣同仁(特別是沒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驗者)表現並不差,卻往往羞於主動表達。她鼓勵年輕朋友從現在開始養成勇於舉手、發問、表達的習慣,大家在交流過程中可以激盪出更多火花、發現更多學習的面向。


善用資源 把學習視為終身的課業


面對產學落差的批評,楊立人教授指出:學校資源很多,但同學並沒有善用。除了課堂學習外,對於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其實都可以透過社團活動或學校的育成中心、創客中心培養將來工作、乃至創業所需的軟硬實力。他也強調學校所學並非無用,假設能先經過性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再去選讀符合未來發展的科系,是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的。但即使沒有也沒關係,現在的資訊發達,只要抱持學習的心態,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


志祺77就是個例子。大學讀都市計畫,無意間發現對設計有興趣,但認為自己成不了頂尖的設計師,於是專注在資訊設計領域,通過自學不僅成為行業的佼佼者、甚至創業、還衍生出線上課程,讓有興趣的人可以快速學習。他分享自學的歷程:先找一個有興趣的領域,去跟這個領域的人互動、交朋友,大家就可以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交流,當這麼多關注相同議題的人紛紛拋出意見,大家想要的答案就幾乎在其中了。他也建議,為了不讓自學過程太早出現挫折感,不妨從小事情開始著手,慢慢累積經驗和心得,才不會因為排斥而動輒打退堂鼓。



大學畢業找工作,「經驗」是多數剛踏出校門者的罩門。陳瑞嘉局長提醒年輕人,如果求學期間對本科系較不感興趣,便應該多參加社團或爭取實習、打工的機會,打工不見的是為了賺錢,但可以看見職場百態。在這個小型社會中,除了磨練工作技能外,可能會碰到值得學習的人、也可能遇上人際的麻煩或不值得交往的同事,不論正面或負面,都有值得學習與反省之處。此外,固然有些工作需要經驗,但也有更看重態度或創意的職缺,所以軟硬實力的培養缺一不可。



另一位青年意見領袖,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曾廣芝則從她長期關注青年權益與需求的角度,建議青年要多嘗試跨域學習與培養多元的國際觀,並且多利用身邊的資源與平台,在學校就要為自己準備未來進入職場的能力。



主動、持續地學習,累積自我價值,是年輕世代因應變局之道。對人與環境有感知能力,擅長處理人際關係,遇到挫折能快速回復、繼續往前,這些都是論壇與談來賓建議年輕人培養的帶著走的能力。


116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