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天下雜誌

【國際新聞】在瑞典看見「做工的人」

新聞日期:2021-12-20

新聞來源:獨立評論


瑞典「做工的人」除了服飾裝備齊全,還有琳琅滿目的輔助設備和安全設施,以減輕勞動負擔和提升安全,並配合嚴格的法規、必修的課程和證照等。瑞典藍領和白領收入分布也相對扁平和重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次和朋友們去滑雪,同行友人中有個爸爸原本在酒吧工作,孩子出生以後,他辭去了必須日夜排班、工作時間較不固定的餐飲業,開始在建築公司當建築工人。


他來自英國,從小對滑雪沒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成年搬到了瑞典之後才開始接觸滑雪。那天我們來到滑雪場最高的陡坡上,他緊抓著坡道旁的欄杆,直說這個坡道太高太陡,他兩腿都發軟了。


我跟他開玩笑說,你工作的時候天天在高處飛簷走壁都不怕,滑雪場可比鷹架安全多了!他聽了搖搖頭說:「我不騙你,沒有比鷹架更安全的地方了。」


在瑞典,建築工人的勞動環境專業安全

我在瑞典經過施工現場的時候,常常注意到瑞典建築工人的服飾和裝備非常專業齊全。瑞典的服飾市場分為時尚、休閒和職業三大類,其中職業服飾包括了建築、工業等各行各業的工作服飾裝備,這類服飾講究實用安全,可以適應高溫、低溫、視線不良等極端工作環境,在瑞典有許多歷史悠久、有口皆碑的大品牌。他們每年出版產品型錄,整體質感絕不亞於時尚和休閒品牌。










瑞典的職業工作服飾,許多都是來自歷史悠久、有口皆碑的大品牌,整體質感絕不亞於時尚和休閒品牌。圖片來源:瑞典職業服飾品牌BlåkläderSwedolGrolls網站


上面這些照片雖然經過專業攝影加強視覺張力,但也大致了反映瑞典施工現場的現實。每每在瑞典看到這些帥氣的「做工的人」,我總有種難以言喻的感觸。


除了服飾裝備,還有琳琅滿目的輔助設備和安全設施以減輕勞動負擔和提升安全,並配合嚴格的法規、必修的課程和證照等。就拿高處工作為例子,看到瑞典勞動環境署對高處工作的詳細說明手冊,還有每個需要在高處工作的勞工都必須修習的課程(修習費用由雇主負擔,雇主的支出可以抵稅),我這才了解,為什麼那天朋友會說施工鷹架比滑雪陡坡還要安全。


瑞典勞動環境署對高處工作場所的規定說明。圖片來源:瑞典勞動環境署 Arbetsmiljöverket


「讀書的人」和「做工的人」

我在瑞典一所大學任教,加入瑞典大學教師工會,隸屬於瑞典白領勞工組織Saco。瑞典的工會依據不同的工作性質,分成三個很大的雨傘組織,第一個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藍領勞工組織LO,包含建築、電工、旅館餐飲等領域勞工;第二個是傾向以職場分野為依據,不問職位的白領勞工組織TCO;第三個Saco勞工組織也屬於白領,然而旗下更多如工程師、律師、醫護、研究員和教師等知識型勞工,除了勞工權益以外,也積極從勞工的角度去檢視國家高等教育(知識型人力的培育),是否在勞動市場供需中與社會接軌。


在知識勞工組織Saco的網站上有個網頁很有意思,他們詳細分析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白領受薪階層,和高中畢業的藍領受薪階層的生涯薪資發展。其中有一個數據是計算:一個學生如果選擇上大學,他的平均薪資大概要到幾歲才趕上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的人們?


平均來說,在瑞典上過大學的白領受薪階層,生涯薪資(稅後)比沒上大學的藍領受薪階層高16%,大概從38歲那年開始趕上因為上大學而較晚起步的薪資差距。


然而白領工作之間也有很多種類,薪資高低不同。拿幾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醫科、法律系畢業生的稅後生涯薪資,分別高出藍領階層48%和42%,大約在33歲那年就能趕上薪資差距。而選擇人文學科的畢業生,平均生涯薪資比藍領階層少了4%,在幾歲可以趕上薪資差距的欄位上,寫著一個大大的「ALDRIG /NEVER /永遠趕不上」。


看到這個數據,我想很多念人文學科的伙伴們都會禁不住苦笑。然而在瑞典,這個現象除了反映人文學科相對於其他學科的差距,其實也反映了藍領階層收入是相對優渥的。白領勞工組織Saco的口號是「受教育必須值得」。他們絕不是認為白領薪資就一定要超過藍領,而是希望白領勞工在高等教育花費的無薪歲月,可以獲得合理的補償。


在台灣從小被灌輸「讀好書才能過好日子」的觀念,瑞典對階層的思考,藍領和白領收入分布的相對扁平和重疊,對我來說十分新鮮。記得我有個中國同事聽說一位建築工人的薪水和大學助教薪水差不多時,第一個反應是:我書都白讀了?(其實那位建築工人的資歷深厚,並擁有許多證照。)


「我書都白讀了」這句話背後的隱含是什麼?沒有讀書、從事藍領工作的人們難道沒有資格得到好生活?到底什麼樣的職業值得更高的薪水?我們選擇職業的動機又是什麼?只有一件事能確定,藍領和白領的收入和生活品質落差越大,就越難跳脫唯有讀書高的世俗期待,讓不適合知識型職業的孩子們從小受到無謂的擔憂、鞭策和否定。


維持健康勞資關係的職責在雇主,不在工會政府或消費者

因為擔任工會幹部,我曾到斯德哥爾摩總部上關於勞動法的課程。中午吃飯時間,我和同事剛好和主講人坐在同桌。主講人是個氣質典雅的輕熟美人,她說她其實是瑞典藍領工會組織(LO)旗下的律師,今年只是來高教工會隸屬的白領工會組織(SACO)代班,年底就會回到原來的崗位。


我們問她工作感想如何,她笑著說,她難得可以穿高跟鞋戴耳環上班!在LO的氛圍和SACO不太一樣,她負責的瑞典港口和運輸工會協商「action比較多」,必須穿輕便的衣服才能即時應對。我實在很難想像眼前的她和一群巴士司機被公司警衛扛出老闆辦公室的畫面。


那天主講人談到她之前處理過的案件。一位公車司機生病開刀,開刀後醫生向雇主提出關於復健和重回職場的建議,其中包括他在復歸初期不能從事粗重的勞動。司機休養一陣子後回去工作,公司卻發現他們安排太遲,來不及為這位司機調整駕駛班表,索性讓他去總站清洗公車。司機向公司表示,以他目前的身體狀況難以承擔這項勞力活,公司說,那麼只能請你再請兩個禮拜的假了!當時司機的醫生已經向社會保險局表明他可以工作,所以這位司機拿不到病假補貼,將會失去半個月的薪水。


後來經過工會轉達政府機關調查,認定雇主有足夠時間確實安排司機重回崗位,卻無視醫生建議,遲遲不行動。最後這位司機得到兩個禮拜的病假補貼。


主動、積極、即時確認勞工權益是否受損,是雇主絕對的職責,如果失職,公權力將循此原則進行調查和判決,而工會在這樣的個別衝突中,扮演的是協調和傳達的角色。


勞權就是對人的尊重

最近瑞典氣溫陡降,大雪不斷。週末我去戶外市場買菜,沒買到我喜歡吃的佛手瓜,我問老闆下禮拜會不會進貨?老闆說下禮拜很有可能不會開市,因為如果溫度降到-5度以下,照規定戶外市場就會取消。


我說,對喔,這麼冷蔬果都要凍傷了。老闆聽了一笑,說這是工會規定,是保護賣蔬果的人。

這讓我想到以前有次搭SAS航空,我可以帶兩件23公斤,總計46公斤的行李。後來我的行李一大一小,其中一件近30公斤,但兩件加起來並沒有超過46公斤,所以我決定忽視一件23公斤的限制。後來經過地勤人員解釋我才了解,原來單件行李的限制,是要保護工作人員在搬運行李時背部不受到職業傷害。


前陣子在一家餐廳吃飯,餐廳門上貼著幾個熟悉的認證標誌貼紙,包括Tripadvisor的貓頭鷹美食標誌、使用在地有機食材的認證等等。其中有一個標誌我卻從來沒看過,回家查了一下,才知道這是瑞典藍領工會和旗下旅館餐飲勞工組織合作開發的「Schysta villkor 合理工作條件認證」,表示這家餐廳依循餐飲業的集體合約。


瑞典的勞權保障有兩層,第一層是最基礎的勞動法規,第二層則是各行各業雇主和工會經協商後簽署的「集體合約」。比起勞動法規,「集體合約」的規定更加詳細,負責把關更契合各產業勞工的工作條件。然而服務餐飲業的勞工組織基於種種因素,在勞資協商中常處於弱勢,因此許多營業主選擇對集體合約視而不見,這可以說是瑞典勞動環境的一個破口,也是各國服務餐飲業共同面臨的一個困境,而這個「Schysta villkor 合理工作條件」認證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透過社會大眾的消費意識來推進集體合約的普及。


「Schysta villkor 合理工作條件」認證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透過社會大眾的消費意識來推進集體合約的普及。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勞權就是對人的尊重。天氣冷,我只想到商品會凍壞,托運行李時只想到飛機的容量,上館子的時候只想到口味和食材,卻常常忘了在寒冷和重擔中工作的「人」們。我們是如何被制約在這樣的思路裡?受制於這種思路的社會又是什麼模樣呢?


103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