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毒化局成軍三周年 著力毒化災應變、食安源頭控管


新聞日期:2019-12-13

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昨(12)日晚上七時許,位於新北市泰山區的明志科技大學的實驗室突然竄出濃煙,擔心有毒物質外洩,校方第一時間通報警消,消防人員因有不明氣體,即刻疏散百餘師生,並要求人員戴上防毒面具預作防範。

經初步調查後發現是重酪酸鉀廢液儲槽冒煙所致,由於重鉻酸鉀(K2Cr2O7)是有毒且有致癌性的強氧化劑,極易產生化學反應,無法用水噴灑,現場指揮官認定為化學性毒害事件,即刻封鎖現場,管制人員出入,除調派化學救災車,也通知環保署北區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到場協助救災,所幸現場很快獲得控制,沒有釀成更嚴重的傷亡與外洩,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而這起案件也顯見毒化災防體系的順利運作。

過去多認為防災是消防單位的責任,然而毒化災與一般火災情況不同,事故的成因複雜,救災方式也需要高度專業,才能避免第一線救災人員直接暴露受害。

特別是近年來不時傳出工廠氣爆外洩,導致附近居民人心惶惶,因此環保署在2016年成立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之後,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建立完整的毒化災防災體系。

毒化災應變人員示範仿真訓練。孫文臨攝

模擬毒化災現場可能有濃煙密布情形。孫文臨攝

提升毒化災應變能力  全台七支應變小組成軍 未來健全業者自主管理責任

毒化局於2016年12月28日成軍,即將屆滿三週年,針對毒化災的緊急應變單位遍布全台各地,在台北、宜蘭、新竹(竹科)、台中(中科)、雲林(斗六工業區)、台南(南科)、高雄(高科大)共有七隊技術小組,本次明志科大第一時間到場支援的就是台北隊,因應可能需求,第八隊六輕隊及第九隊桃園隊也正在規劃中,預計2020年就能成軍。

每隊應變人員至少18人,24小時皆待命,且隊部配有各式偵檢、洩漏處理及個人防護設備,確保第一時間就能投入救災。

此外,毒化局在南投設有一環境事故諮詢中心,同樣有18位諮詢員,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專業事故諮詢,同時執行監控、確認及災情研判等工作,肩負啟動技術小組出勤的任務,即時派遣適當專家,提供緊急應變處置建議。

毒化災經常可能為複合性的災害,因此在台北市大安路的毒化局本局設置事故監控中心,擔任中央應變中心幕僚,並提供應變決策的專業建議,同時整合各級救災資源,確保毒化災應變體系能順利運作。

環境事故諮詢中心作為資訊綜整平台,可提供第一線人員需要的資訊。孫文臨攝

毒化局危害控制組技正許思亮表示,在一個重大意外中,環境事故諮詢中心負責接收完整資訊,提供給事故監控中心進行決策,決策後要讓應變小組能在現場執行,而應變小組也會將現場狀況及監測資料回報給諮詢中心,三者是環環相扣的應變體系,目前編制內共有152人。

許思亮也提到,毒化災應變包含現場初期應變防止災害擴大、緊急救援及善後復原,「整個聯防組織除了環保署、警消等公部門,更要把業者也拉進來,使用者必須有緊急應變的能力,也有事故善後的責任。」

因此在《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於2019年1月修正時,特別新增危害應變專章,要求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的使用業者,必須依法設置專業應變人員,配備應變器材及偵測警報設備,並提報危害預防及應變計畫,定期進行災害模擬分析及演練,毒化局也會派員臨場輔導。

許思亮說,修正過後的《毒管法》將於2020年1月16日生效,目前統計全台4000多家的業者中,大約需配置6000名的專業應變人員,「這些專業應變人員必須經過完整訓練與認證,但目前台灣仍無完整的專業訓練場,因此需要到國外受訓。」

他說,目前毒化局耗資2.47億元,在高雄科大設置「南區運送及實驗室毒化災專業訓練場」將於今年年底完工,預計2020年六月啟動,未來每年可提供2000人次的專業應變人員訓練。

毒化局以VR設備模擬災害現場狀況,訓練人員應變能力。孫文臨攝

除了高雄科大的南訓場,目前也規劃在南投的消防訓練中心興建「中區毒化災訓場及資材調度中心」,預算為3.67億,預計2023年啟用,可提供每年3000人次的高科技廠房、石化災搶救等專業應變人員使用。

毒化局長謝燕儒表示,毒化局也規劃將國防部的泉州營區,改建為北區資材調度中心,完善大台北都會及北區縣市面對毒化災的即時應變能力,「這些場地都是在練兵,毒化災能夠不發生最好,但有備無患,若不幸發生就必須要有能力以最快的時間進行完善處理,把傷害降到最低。」

環保署毒化局局長謝燕儒表示,毒化災應變與食安把關是毒化局的重要任務。孫文臨攝

源頭管理具食安疑慮化學物質 毒化局的要讓民眾「無感」放心吃

談到毒化局成立三周年的成果,謝燕儒說,毒化局當時成立是因為總統蔡英文當選前的「食安五環」政見,其中第一環就具體指出要做源頭控管,「設立毒物管理機構」,提升管理機構層級,從源頭預防追蹤有害物質,管控食安風險。

因此,毒化局最重要的任務當屬解決食安問題。謝燕儒表示,為防堵具疑慮的化學物質流入食品供應鏈,必須建立完整的溯源系統,毒化局分別以法規面與執行面來進行,「法規面以負面表列的方式列管具食安風險疑慮的毒性化學物質,執行面則攜手地方共同推動輔導訪查。」

過去三年,環保署陸續將毒澱粉順丁烯二酸、湯圓中的玫瑰紅B、潤餅皮中的吊白塊、豆干的皂黃、鴨蛋中的蘇丹紅等27項具食安疑慮的學物質,公告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運作業者依規定須申報運作紀錄、完成場所、容器、包裝標示及備妥安全資料,「使用化學物質本身並沒有罪,但當它出現在錯誤的地方時就會造成嚴重的問題。」因此毒化局要求業者不得擅自轉讓、販賣。

「只要從供應商進行化學物質的源頭控管,就能確保這些東西的後續流向。」謝燕儒說,管控這些源頭,就供應商來說並不會增加其成本,因此只要積極溝通,多數業者也都會配合辦理,因此毒化局已與工會建立夥伴關係,提升其自主管理意願,而非與業者對立,「民以食為天,沒有人想吃到對健康有疑慮的東西。」

謝燕儒也說,有些食品添加物並非惡意,「是以前不曉得那些東西吃多了會對人體有危害。」因此風險溝通跟稽查同等重要,毒化局也會特別加強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慶典的專案訪查,確保業者沒有魚目混珠。

謝燕儒認為,最好的食安就是吃得天然,他舉彰化大有社區為例,「他們在友善環境與地方創生的基礎下,打造出『農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

大有社區也開設許多環境教育課程,以親身體驗的方式讓民眾了解食材的來源,「毒化物的控管只是基本要件,更重要的是讓民眾知道如何選擇好的食物,天然的食材,這樣才能真正健全台灣的食安環境,擦亮美食王國的招牌。」他說,美食並不是因為添加很多東西才好吃,而是因為食材健康天然而美味。

因食安五環政見而成立的環保署毒化局,以源頭控管的方式為民眾的食安把關。孫文臨攝

在毒化局成立前的那幾年,食安事件接連發生,一年可以就發生好幾起,導致民眾不敢放心吃,而開始質疑自己放入口中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而毒化局成立後,積極與農委會、衛福部合作,定期進行跨部會的食安會議,讓食安事件得以逐漸減少,社會對於這項議題的關注也就逐漸降低,讓毒化局沒有太「亮眼」的成果。謝燕儒笑說,「沒有食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回顧「107年食品安全管理檢討會議」,針對推動雞蛋洗選政策與液蛋原料管理、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追溯食材等政策精進,今年的檢討會議則討論早餐業衛生管理議題、永續農業生產方式、落實化學物質自主管理來守護食安。面對日新月異的化學工業,毒化局也滾動式檢討管理措施,並辦理國際性研討會來參考全球趨勢。

毒化局至今滿三周年,台灣的社會逐漸脫離食安與毒化災疑慮的陰霾,毒化局的同仁仍不敢掉以輕心的持續替民眾的安全來把關,他們的工作也許不會被社會大眾所看見,但卻是一刻沒有鬆懈。(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13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