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蘋果新聞網

【專題】職災費率一直降 職災黑數誰看到?(陳秉暉、陳宗延)


新聞時間: 2018-08-07

新聞來源: 蘋果新聞網

(網路圖片,與本文無關)

勞動部日前(7月23日)預告,在用投保薪資總額和給付金額等收支數據為基礎精算後,職災保險平均費率將在明年度(2018年)下修為0.21%,雇主預計可以省下每名員工3至5元的保費。在年金改革等議題發燒的當下,包含公教保險、勞工保險、全民健保在內的各種社會保險,都因為入不敷出而陷入保費調漲或給付縮水的窘境。但台灣的職災保險卻獨樹一格,顯得財務長期寬裕。根據勞保統計年報,從1980年起到2017年的38年間,有27年收入都大於支出,尤其2017年收支相減更達到13.6億元。

職業傷病長期低報

收支的狀況自然反映在台灣歷年的職災保險費率上。台灣僅在1979年到1983年間,曾經符合國際勞工組織(ILO)規範的費率下限1.0%,且自1993年由0.9%降為0.59%後,至今職災保險費率幾乎都是一路調降。若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職災保險費率不只遠低於多數歐洲國家,如德國平均1.3%、芬蘭0.1%-7%,甚至更低於鄰近的東亞國家,如南韓1.8%、日本0.7%、中國0.75%。

然而,隱藏在保費低廉、雇主負荷大幅縮減的背後,其實是台灣職業傷病長期的低報問題。

獲得補償冰山一角

台灣每百萬就業人口中,每年只有3千名勞工因職業傷害獲得職災保險補償,遠低於澳洲的6千多名勞工,更遠遜於法國和德國的2萬多名勞工;而職業疾病的部分,台灣每百萬就業人口中,也只有60至80名勞工獲得補償,不只低於韓國和英國的200多名,也低於德國的400多名和法國與澳洲的2000名左右。我國職業安全衛生保護並不優於先進國家,這巨大的補償率差異,最有力的解釋是「職災黑數」。

在台灣,獲得職災補償的勞工只是冰山一角,職災保險少了大量的保險給付支出,自然能夠長年主動調降費率。然而,當大量傷病勞工都未能獲得補償時,職災保險也早已悖離了保護職災勞工的初衷。可惜的是,主管機關並未意識到職災保險費率得以調降的根本原因,只見帳面上保險財務的平衡,卻沒看到職業傷病低報問題,也忽略了社會保險本該發揮的功能。

台灣職業傷病低報的一項關鍵因素,是職災保險給付不足。各國職災保險多將勞工遭遇職業傷病後的補償責任,藉由保險給付完全分攤;但台灣的職災保險卻只承擔了50%至70%的補償責任。換言之,具有職災保險身分的勞工,即使其傷病被認定與工作相關後,雇主仍得自己承擔30%到50%的補償責任。也難怪台灣的職災勞工在尋求認定時,時常面臨雇主的壓力而卻步不前,成為眾多「職災黑數」中的一例。

雇主責任應保險化

職災保險費率調降看似天下太平,卻無法遮掩職業傷病低報的亂象,失去職災保險補償的傷病勞工,也往往成為全民健康保險等其他社會保險或社會安全網的沉重負擔。

懇請主管機關切實面對、盡速檢討「職災黑數」現象,並提出有力對策,將職災雇主責任充分社會保險化。在此之前,請拿出勇氣凍結費率,率爾調降便宜了雇主,卻苦了職災勞工。

陳秉暉╱職業醫學科住院醫師 陳宗延╱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

7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